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企业快讯
基层动态
行业资讯
越过千山声浪高 牛栏江边吹响建设“冲锋号”——黄梨树牛栏江特大桥建设纪实
发布者:admin    信息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4-01-26     浏览次数:387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豆瓣网

QQ好友

云南会泽县,古名东川府,在清朝财政金融要政、大政“南铜北运”背景下,会泽因路而兴,道路沿线的聚落也因路而闻名,可以说,会泽的兴起始于驮铜贸易之路。


虽说会泽的古道,有“贸易之路、铜商古道”的美名,但实际上清雍正五年(172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历时185年,会泽的铜商古道并未带来小康生活,与之相反的是,党的十八大前,会泽依旧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驰骋云岭,畅通山海,交通巨变助力云南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为改变欠发达地区脱贫的“加速器”的作用,在会泽尤为明显。


时隔百年,在铜商古道已成绝响的背景下,就在这片土地上,由公路建设公司宣会高速公路第二施工总承包部第三项目经理部承建的大麦地、下寨、仓房村隧道端顺利进洞,牛栏江特大桥主墩第一颗桩基成孔顺利浇筑、第一模顺利浇筑、特大桥从第一米到一百米,初具雏形,这背后的故事值得一写。


削山劈岭只为后人留一条宽敞的路


2024年1月,宣威会泽滴水成冰,北风卷地,呼吸间白气成霜,气温降至零下1-4摄氏度。然而,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支队伍,有这样一群人。在施工中保障生态安全,他们责无旁贷;推进项目建设,他们夙兴夜寐;黄梨树牛栏江大桥7、8号墩从1米到100米,最后成功封顶,他们拼搏奋进、一体担当,这就是宣会2-3项目团队。


故事,得从会泽县大井镇黄梨树村牛栏江边开始。


牛栏江,《汉书》称堂琅,又叫车洪江,相传古时一头犀牛纵身入江变成高山,堵塞江水,人们就把这条江改叫“牛栏江”。


牛栏江江流曲折,两岸沟壑纵横、峰岭绵延。平缓处,江滩宽阔、水流轻曼;陡峻处,江面狭窄、江水湍急;回旋处,峰回路转;跌宕处,狂舞高歌。


2022年上半年进场伊始,如何在山梁和峡谷中为拌合站、职民工住宿区、确定施工现场红线位置,成了项目部首先要啃下来的“硬骨头”。


会泽县大井镇植被丰富,沟壑何止纵横、峰岭岂止绵延。项目建设标段沿线地形地貌复杂,在V字型的山腰上串联而行,线路平面图上的等高线交错重叠,桩基墩位很多在峭壁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无疑给项目建设增加了难度。


桥梁路基隧道建设前期,车辆无法进入现场,为此,云南交投年轻的测量员们在这片滚烫的红土地上负重攀登、徒步前进,用镰刀和木棒探路,砍断肆意生长的树枝,双手磨出血泡,清理出一条小路继续向前;遇到难行路段,彼此在沟壑纵横、林深草密荆棘丛中相互搀扶着前行。


烈日炎炎,汗水浸湿衣衫;寒冬腊月,手脚冻得不听使唤,但他们依然笑呵呵的。秋冬的会泽,到了晚上是那么寒冷,有时候,等他们到达项目已是凌晨,腿走麻了,冻得浑身发抖,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测量队员硬是拿到了第一手的关键数据,给项目施工和拌合站、生活区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是会泽的真实描写,也是过去挂在当地人嘴上的一句民间谚语。2022年3月31日夜间至4月1日,会泽县甚至出现强“倒春寒”天气,气温急剧下降,部分高海拔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会泽县4月飞雪。


隆冬时节的黄梨树牛栏江特大桥建设现场,近百名施工人员、几十台机械车辆穿梭于特大桥7、8号墩进场道路和墩柱承台建设之间,沙石、钢铁等材料被精准配送至施工现场,牛栏江特大桥施工硬仗全面打响。


最寒冷的时候,便道结冰,混凝土浇灌车只能在最大斜坡角度超过45度的便道放缓速度向前挪动,如果你早起,借着微弱的太阳光向前望去,你会觉得,整个场面如同一部“科幻片”,天、地、工程人、各类机械,源源不断、整齐划一,印有云南交投的安全帽在现场攒动……就算是这样的恶劣的天气和环境,2024年1月,黄梨树牛栏江特大桥8号主墩如期封顶。


“黄梨树牛栏江特大桥是宣会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工程,施工难度大、工程繁琐,可以说是责任大、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项目团队,有决心继续发扬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干劲,坚持文明施工、精细化管理不放松,将特大桥打造成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为会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如今,项目部工程建设刚过40%,这位70后项目经理——杨兴华,依旧用满腔热血扎根宣会项目。


项目进场杨兴华便一头扎进工程中,每天至少要到悬崖峭壁的工程施工点、隧道处走一趟,裤子、鞋子挂满泥巴,是他工作的常态。早上6点半,室外一片漆黑。起床、洗漱、用餐、召集项目部开会……8点前,他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说:“怕苦怕累就不会来建设一线了!为缩短工期,全体工作人员每天天不亮就进入施工现场,万家灯火时才返回驻地。我们项目班子和部门负责人轮流常驻一线跟班作业,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分工协作,集众力汇众智,啃下了‘硬骨头’。”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宣会2-3项目团队的建设者们积极作为、全速推进,用敬业和担当诠释了实干精神,也为工程建设贡献了“加速度”。


保护牛栏江不受污染是一道“必答题”



宣会2-3项目建设段内共设1座特大桥和2座隧道,黄梨树牛栏江特大桥墩高将近150米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得主线结构工程都在险峰之间、峭壁之上。


施工难度最大的是黄梨树牛栏江特大桥7号墩、8号墩。其墩位于峡谷与之间,受作业面的限制,7号墩毗邻S305省道,8号墩毗邻牛栏江,路线异常复杂,再加上受场地限制及环水保政策等因素影响,其施工展开、质量管控、安全保障、生态保护等工作难上加难。


更难的是牛栏江属长江“十年禁捕”江段,鱼类保护区水源保护核心区、重点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水源涵养区,江中有鱼类59种,其中的土著鱼类有49种,会泽县牛栏江段有多种鱼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如何有序推进工程?如何确保安全?如何保护牛栏江不受污染?成了摆在了项目团队面前的一道道“必答题”。


黄梨树牛栏江大桥还在建设前,作为新闻宣传工作人员我到过项目部,隔着老远,就看到项目经理站在江边思考,他用手一指:“未来,牛栏江大桥就在那个地方,但现在,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建设进场道路,如何利用现有地形,确保废水、废料不进入牛栏江、不污染牛栏江,7号墩施工不能影响S305省道正常通行。”


针对该难题实际情况,项目团队踏勘隧道进出口及桥梁桩基位置,邀请上级领导和相关技术专家多次深入现场,共商对策,反复论证和比较方案,采用桩基有先有后的施工策略,修建盘山便道,实行便道能串联的尽量串联,不能串联的单独修建。


施工后,为保护牛栏江,项目团队将文明施工标准调到最高,“立体”防护网越扎越实,不在牛栏江边大填大挖,严格控制施工数量,按要求选择弃土场,完工后立即复绿,避免对原有生态大的破坏;同时,对沿线水系进行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避免原生水系破坏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隧道施工和拌合站产生的废水,严格实行三级沉淀,提高废水容纳处理能力,能循环利用的就利用,不能循环利用的就无污染排放,极大保护了当地水质。


用项目部的说法:“要保障一块碎石头,一滴废水都不落进牛栏江里”,这是项目部的“硬规定”,容不得半点“软改良”,施工最紧张的时候,项目部派专人就盯守在牛栏江边。


在安全管理方面,项目部也将标准执行到了最严,项目班子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制度,坚决做到“三管三必须”,在日常项目安全管理中,做到将每个分项、每道工序的每个细节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教育到位;通过持续推广“班前五分钟”教育制度,扎实开展深入一线的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工作,运用班组长和施工一线作业人员站上“安全讲评台”、开展“安全大家讲”活动、组织参加安全知识竞赛等方式,结合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月等专项安全宣传活动,激发一线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种种措施,有效提升了全体参建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施工现场处处营造着“我要安全”的安全氛围,同步保证了牛栏江特大桥的工程质量。


特别是7号墩和8号墩位置进场道路施工过程中,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施工只能用破碎锤进行先破碎,再用挖掘机进行反复清运,项目班子每天轮流值守。


梨树牛栏江特大桥右幅8号主墩圆满完成封顶之日,宣会2-3项目经理部的工作人员,就他们所经历的牛栏江特大桥建设经历写一段了话,这段话很长:



思乡和思念家人固然是苦涩的,但工地生活也是充满快乐的,你只要认真去体会、去发现,这种快乐是无处不在的。它是那样的质朴、那样的简单,却又是那样的暖人心田。在这里,我们拥有工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齐心协力,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在这个大家庭里,领导的关怀、同事之间的相互关心无处不在,给人更多的是那种大家庭的温暖和和谐感。当一张张施工图纸在交投人共同智慧下变成现实的时候、心中是那样的骄傲和自豪。



牛栏江边的故事,到这里依旧没有结束。


历史上,牛栏江江面束窄,水流湍急,无以为渡,江边人家靠溜索过江,人马货物坠江损失不计其数的画面不会再出现,历史滚滚向前。


未来,宏伟的黄梨树牛栏江特大桥将矗立在会泽这片土地上,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打破地理区位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带动沿线地区产业升级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出行需求,以交通建设为先导,发挥先行带动作用的蓝图正“呼之欲出”。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身就是一首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动人史诗,宣会高速公路建设更是这波澜壮阔史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部动人的悠悠磅礴史诗,正由无数“建设者”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奏响。

公路建设二公司 王朝杰、李爱平、马蕾



联系电话:
0871-64113536
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民航路与关培路交叉口融城金阶写字楼A座29至30楼
一部手机办事通
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网站
版权所有:云南交投集团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滇ICP备19005621号-1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